丝绸是外国人最为欣赏的一种中国奢侈品
欧洲的罗马时代基本与中国的秦汉时代重合。为了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,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,张骞于建元二年(前139)从长安出发,经河西走廊两通西域。张骞将西亚的帕提亚翻译为“安息”。因此张骞这次“凿空之旅”,中国与西方世界建立更广泛的正式官方联系,此后中国的官方使节和民间人士频繁西游,不仅是帕提亚,连最远的犁轩(今埃及亚利山大港)也有汉使的足迹。和平的外交关系和国际环境必然带来跨国商业的繁荣,丝绸之路因此而诞生,而丝绸别无选择地成为最早的世界商品。
实际上,远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,丝绸就已经是外国人最为欣赏的一种中国奢侈品。考古人员在埃及一处公元前1070年的木乃伊墓葬中就发现有丝绸。在秦汉以前,中国丝绸已经通过中亚大草原,到达了印度、波斯、希腊和埃及。
张骞沟通的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(东汉时为洛阳),经河西走廊到敦煌。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:南路从敦煌经楼兰、于阗、莎车,穿越葱岭(帕米尔)到大月氏、安息(帕提亚),往西到达条支、大秦(罗马);北路从敦煌到交河、龟兹、疏勒,穿越葱岭到大宛,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。自从丝绸之路全面沟通之后,中国丝绸通过骆驼商队的长途贩运,源源不断地流入西亚。罗马人主要通过帕提亚获得中国丝绸。到中国东汉时,已经有罗马使节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,并得到了汉朝皇帝的接见。
1877年,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跨越茫茫沙海的欧亚通道命名为“丝绸之路”。此后不久,人们又提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。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,在唐宋时期走向繁荣,到明清时期,随着大航海运动的风起云涌,这条古老的海上航线成为近代全球化运动的最重要历史场景。
海上丝绸之路以大型帆船为运输工具,经太平洋沟通朝、日本和东南亚,经印度洋沟通印度、非洲和阿拉伯,擅长经商的阿拉伯人将中国丝绸贩运到最远的欧洲。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终点站之一,威尼斯依靠丝绸贸易获得空前的繁华。与陆路相比,海上贸易规模要大得多。随着丝绸贸易量的扩张,必然导致丝绸技术的对外扩散,到唐宋时期,从日本到印度,乃至欧洲,基本都有了相当规模的丝绸生产,这也奠定了近代世界丝织产业的大致格局。
明清两代,丝绸生产进一步走向商品化和全球化,依托海运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。江南地区作为全国丝绸业的中心,晚明时期多次爆发织工罢工事件,后来清廷设立官营的“江南三织造”(江宁织造局、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)。16世纪,葡萄牙人开辟了欧洲与中国之间的直航贸易。从1580年到1590年,中国每年运往印度果阿的丝货为3000担,1636年达到6000担。清时中国对日本和欧洲的生丝与丝织品出口规模更大。“从中国运出的丝绸数量大得惊人。每年从中国运往葡属印度群岛的丝绸达一千公担,往菲律宾派出的运送丝绸的商船有15艘,运往日本的丝绸其数量难以估计。”从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到后来的荷兰和英国公司,无不大量贩运中国丝绸和生丝,销往美洲及世界各地。
从出口丝绸到出口生丝,这完全是技术扩散的结果。